
沪指放量上攻创三年半新高A股市场成交额再上2万亿元
新闻动态
发布日期:2025-08-22 00:13 点击次数:120
本报讯 A股8月13日迎来“权重搭台、成长唱戏”的火爆行情:沪指收于3683.46点,刷新2021年12月以来新高;创业板指单日飙涨3.62%,两市成交再度突破2万亿元。券商板块更以4.21%的涨幅成为行情“发动机”。与此同时,央行最新数据显示7月M1-M2剪刀差显著收窄,社融、信贷结构持续优化,资金面活化与企业信心回暖形成正循环,为“慢牛”奠定坚实根基。
沪指创2021年12月以来新高 机构看好券商板块
在增量资金持续涌入与政策暖风频吹的共振下,A股三大指数8月13日全线飘红,沪指收盘3683.46点,刷新2021年12月以来新高;创业板指单日大涨3.62%,收报2496.50点;深证成指亦收涨1.76%至11551.36点。沪深两市全天成交21509亿元,较前一交易日放量2694亿元,连续两日突破2万亿大关。
市场呈现“权重搭台、成长唱戏”的活跃格局。行业板块涨多跌少,电子化学品、小金属、生物制品、有色金属、非金属材料、证券、通信设备等板块涨幅居前;煤炭、珠宝首饰、银行则逆势下跌。个股方面,上涨家数超2700只,涨停个股逾百家,做多情绪高涨。
周期股与科技股成为资金主攻方向。有色金属概念股震荡走强,紫金矿业、洛阳钼业双双创出历史新高;CPO、液冷服务器等AI算力硬件方向持续爆发,工业富联等多股封板。券商板块亦集体走强,国盛金控涨停,东方财富、中信证券等龙头大幅拉升。
多家券商研究机构发布最新观点,一致看好券商板块的战略配置价值。
广发证券策略团队认为,政策正引导险资、理财、公募等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,权益类资产占比有望触底回升,券商经纪、两融、资管、投行等业务将全面受益,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增长期。
国联民生证券指出,历史上券商指数估值与市场成交额高度正相关,当前成交快速放大、市场情绪回暖,叠加监管“扶优限劣”政策导向,券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将加快。
华泰证券表示,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与业绩预期高增形成共振,券商板块ROE已步入上行通道,本轮行情或具备更强的稳定性与持续性,建议投资者关注“市场—预期—业绩”正循环下的修复机会。
申万宏源测算,两融余额已突破2万亿元,但对比2015年峰值仍有上行空间;在货币政策维持适度宽松、汇金等“国家队”托底以及中长期资金增配权益的背景下,两融业务将继续为券商贡献增量业绩。
东海证券强调,资本市场新“国九条”顶层设计明确了培育一流投资银行的方向,活跃资本市场的长逻辑未变,建议把握并购重组、财富管理转型、创新牌照及ROE提升等主线,重点配置资本实力雄厚、经营稳健的大型券商。
东吴证券判断,在流动性持续驱动、制度不断完善及政策积极引导的多重护航下,市场难以再现2015年的剧烈波动,慢牛趋势有望逐步确立;叠加国内无风险利率系统性下行及海外美元流动性外溢,增量资金将持续入市,为A股提供长期支撑。
截至收盘,Wind券商指数上涨4.21%,年内累计涨幅已扩大至38%,显著跑赢主要宽基指数。市场人士普遍认为,成交再上台阶、增量资金接力、政策与业绩共振,券商板块或已重新成为行情“发动机”,后续表现值得期待。
7月份M1-M2“剪刀差”收窄 企业资金循环效率改善
中国人民银行昨晚发布的7月数据显示,广义货币(M2)增速加快,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保持较高水平,贷款规模保持合理增长。
7月,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勾勒出总量合理扩张、结构持续优化的图景,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供了有力注脚。统计显示,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9.94万亿元,同比增长8.8%,不仅较上月加快0.5个百分点,更比去年同期高出2.5个百分点,显示流动性环境总体充裕。狭义货币M1余额111.06万亿元,同比增长5.6%,与M2的增速差收窄至3.2个百分点,较去年9月高位显著回落。M1主体是企业活期存款、现金及各类即时可用支付工具,被视为企业经营周转的“活钱”。剪刀差收窄,直观反映资金活化程度提升,企业交易结算需求回暖,资金循环效率正在改善。
业内普遍认为,剪刀差变化背后,是政策与市场合力发挥作用的结果。过去一段时间,部分大企业凭借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,转而购买理财,导致上下游中小企业被迫压缩活期资金,抑制M1扩张。今年以来,随着清理拖欠账款、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落地,企业现金流改善,市场信心回升,M1增速随之修复,与经济回暖节奏高度一致。
再看社会融资规模。7月末存量达431.26万亿元,同比增长9.0%,比上月微升0.1个百分点,比上年同期高0.8个百分点;当月新增1.13万亿元,同比多增3613亿元。政府债券发行明显提速是主要拉动因素。上半年,政府债券累计发行13.3万亿元,其中国债7.89万亿元,同比增长36%,地方专项债也已发行1.8万亿元。财政节奏前移,既稳住了基建投资,也带动相关产业链复苏。专家预计,虽然债券融资短期对信贷存在替代,但财政扩张的乘数效应将持续释放,最终撬动更多中长期信贷需求,实现财政、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。
信贷方面,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.51万亿元,同比增长6.9%;前七个月累计新增12.87万亿元。7月本是传统“信贷小月”,叠加6月末银行冲时点因素,单月数据往往回落。若将6、7月合并观察,贷款投放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,显示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恢复。值得注意的是,地方债务置换对贷款统计带来一定扰动。去年11月以来,地方债置换已影响贷款约2.6万亿元,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也压缩贷款近7000亿元。剔除这些一次性因素后,7月贷款增速明显高出名义GDP增速,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并未减弱。
从长远看,地方债务置换不仅有利于降低存量风险、腾挪财政资源,也将为银行体系释放更多信贷额度,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。当前,宏观政策基调更加积极有为:财政政策加快债券发行,货币政策精准有力,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“两新”政策持续扩围。随着前期一揽子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,市场主体内生动力有望增强,经济循环更加顺畅,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。
Powered by bob综合app官网版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